编者按: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部署,做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我校教师们担负起责任,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利用MOOC/SPOC等资源,以直播、录播等形式,辅以微信群、QQ群等实现了与学生跨越空间阻隔的教学互动,积累了值得推广借鉴的教学经验。
本次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共分享16期。课程由学院推荐,每学院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的通知》精神,通过二级学院督导和领导听课推荐2门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并在学院内进行汇报分享,学院优中选优推荐1门课程进行全校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分享。
让我们一起走进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共同进步。
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六)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开课年级:2019级
面向专业:历史学
二、在线方式
本课程利用钉钉进行直播授课,通过屏幕分享、PPT讲解和直播回放等方式完成线上教学;线下使用钉钉群和微信群发布课件、主题讨论、参考书目、前沿讲座信息、拓展阅读资料等,并进行辅导答疑。
历史文化学院 刘晓堂老师 在线教学
三、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概论》秉承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在知识层面,学生需要掌握传统文化概论核心知识、研究方法与前沿理论;在能力层面,培育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成为追求卓越,立足学科与行业领域,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全互动教学内容定制
正式授课前,为适应线上直播教学,教师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案例,强化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定制恰当内容,保证授课效果,特别是课堂互动效果。
2.全平台教学资源利用
为适应线上教学模式,教师积极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开课前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公众号、德国马斯克·普朗克研究所公众号等高端学术公号推荐给学生;及时分享线上讲座信息,保持课程内容鲜活度;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相关数据库等数据库的使用引入课堂,丰厚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全过程教学效果监测
教师通过钉钉直播平台完成课程前后的教学监测,课前开展授课案例了解程度调查,课中进行知识解读情况调查,课后开展教学效果调查,同时注意留存形成的数据信息,作为学期末课程评价的参照。

教学案例
——以《中国原始神话的诞生为例》
1.钉钉直播,分享屏幕
教师提前3分钟开启直播授课软件,测试网速、语音和影像效果。分享教师电脑屏幕,播放课件PPT,向学生系统介绍课程内容,突出重难点。
2.实时互动,活跃课堂
使用“签到”或“连麦”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情况,调动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知识互联,建立体系
讲解电影内容时勾连相关历史学理论知识,呈现历史学多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学知识体系。
4.资料推荐,强化效果
课程结束后,教师在钉钉群文件中上传拓展阅读和观摩资料,强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下载、阅读数据信息,掌握其课外拓展情况。
四、教学效果
经过线上询问和线下交流,学生普遍肯定本门课程在线直播的教学模式,认为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尤其具有在线教学优势,学习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从教学监测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按时参与课堂活动,极少数因为设备和网络问题不能及时参与直播的学生,也会借助回放功能完成学习。课堂在线互动效果良好,氛围活跃。整体看来,本门课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评价
刘老师的课非常有趣且内容丰富,从始至终的采用直播的方式与我们交流。他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精彩的讲座和书籍,让我们在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很多知识;而且刘老师本人特别风趣幽默,知识储备特别丰富,且总是渴望着汲取新的知识,他是教学者也是聆听者。总之我很喜欢刘老师的这门课。
——樊可心(2019级历史学)
钉钉直播线上授课,师生互动多,交流反馈及时。刘老师讲课条理清晰、分析透彻、由浅入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讲课幽默风趣,营造了亲切、自然的课堂氛围,让人耳目一新,感触颇多。老师还经常推荐各种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是一门重思考、重发现、重过程,具有探究精神的课程。
——贺伊彤(2019级历史学)
传统文化概论课是一门实用、有效的课程,上课过程中刘晓堂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并能经常督促学生用心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此外上课时经常会拓展很多内容,但又紧密联系史学专业,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门真正能学到知识的课程。
——陈颖(2019级历史学)
来源:教务处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