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学院优良学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12月8日晚,历史文化学院于博学楼801室举办历史学专业读书沙龙活动。历史学系和图书馆学系各年级二十余名本科生参与了此次活动。读书沙龙活动由刘晓堂博士发起并主持,历史文化学院代小老师、李健老师、王磊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世光老师、安波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目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刘晓堂老师首先对该著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著有《司马迁的历史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浮想录》等书。其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浮想录》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

沙龙进行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密切互动。2019级历史学吴宏坡同学认为,“抽丝剥茧”和“涅槃重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该著作文笔生动,见解深刻。2019级刘新丽同学,结合《在中国发现历史》《躁动的亡魂》等著作,讨论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马嘎尔尼访华等历史事件的认识,认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认识历史事件非常重要。2018级王志强同学认为,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会党组织在社会历史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多角度分析。代小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做了热情发言。她鼓励同学们多读史学名著,扩展知识视野,强调多学科视野和多语种文献识读能力的重要性。李健老师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读史学名家文章,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波老师和李世光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深入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沙龙活动中,刘晓堂老师分享了自己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几点心得体会:一是敢于同权威进行对话,带着问题读书,一定要有“我发现”;二要有开阔视野和全局眼光;三是把握当代历史学发展新趋势,跟上发展潮流;五要注重学科交叉,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历史文化学院高度重视本次沙龙的举办。沙龙的成功举办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反响,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历史文化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注意丰富学生读书生活,注重引领学生养成踏实学风和良好学习习惯。学院将推动读书沙龙系列化,将读书沙龙打造成学院的又一学习交流平台和文化品牌。(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