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部门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三周年座谈会

来源: 时间:2022-03-21 18:02:31 点击:

2022年3月18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三周年。为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座谈会,热议“3.18”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善用大思政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刘翠芬院长主持会议。座谈会上,8位教师做了重点交流发言。

张春梅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第一,着力提升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有赖于教师的过硬自身素质。教师必须涵养高尚师德,政治必须要强,业务素质过硬。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及青年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困。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话语表达,善用大思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第三,要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检验和强化作用。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须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李德英副院长以《开阔实践育人大视野》为题进行了分享。她提到: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基于大思政的理念,在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中,应该不断开阔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大视野”。第一,多元协同。一方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要积极与学校其他部门的育德育人工作协同合作;另一方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课程思政积极协同,同向同行,拆除学科之墙,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课程、专业兴趣结合进行,协同育人。第二,立体拓展。在时间维度上,不拘泥于在实践教学周进行实践育人,可将实践育人的视野拓展到“课前—课内—课后”三课一线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覆盖到“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全方位。

青年教师康晋霞以《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为题进行了分享,提出要创建“大思政课”新格局,将思政课堂与社会现实相融合、与时代场景相关联,让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课题。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思考和实践。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分析和把握国内发展与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第二,紧跟时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在备课中立足于理论发展和中国面对的紧迫问题,及时更新完善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另一方面不断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特征,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第三,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李娜也提到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实践+”的思维,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坐而论道”的危险,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她认为首先“实践+”重在汇通学习内容,它促使青年去反思“本本”上的知识之浅,激发青年去探究“大地”上的鲜活案例。其次,“实践+”重在汇通学习模式,带领青年去读那些处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无字之书”,去思考未来中国的重大议题;最后,“实践+”重在重塑一种风气,一种“永远奋斗”的风气。并且表示,未来将依托两个校级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研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及现阶段我院实践教学的成效基础之上,来思考构建思政课项目式教学实施方案。

在读博士、青年教师贾英飒认为,进一步学习落实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可以从教学、科研和队伍培育三个方面提升思政课质量。第一,教学方面,教学方式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深度教学、沉浸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升思政课质量;教学内容上,及时为促进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目标做好宣传普及与理论阐释;教学资源上,及时寻找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各类教学资源;教学阵地上,更加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各类型教育阵地,构建育人大格局,实现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在教学主体上,善于推动让最合适的人来讲授其最擅长的内容,如劳动模范等。第二,科研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训练,加强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高水平科研。第三,队伍培育方面,可以培育一支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强化网上正面宣传,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青年教师安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认为总书记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并给出了路径。上述“六个要”集政治的高度、情怀的温度、理论的厚度、创新的频度、视野的广度、自律的强度和人格的亲和度六位一体。只有知行合一,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定位和特点,才能把这一关键课程上好。

青年教师丁燕楠谈了两点认识。一是增强了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战略意义的认识。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战略意义。二是勤练内功,夯实自身根基。要按照“六要”要求,找出自身短板,寻找努力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立德树人本领,不负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刘翠芬院长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首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用战略眼光看待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后继有人”“不可替代”的分量,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坚守育人初心使命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要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导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次,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将“大思政课”理念落到实处,内涵上及时关注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大内容,做好宣传与阐释;外延上运用好大队伍、大课堂,挖掘资源,搭建平台。时间维度上实现课内课外的跟进,空间维度上实现课堂、网络、校园、社会的覆盖。横向上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纵向上加强大中小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实现螺旋式上升。

其他教师也纷纷以文字形式进行了交流发言。

最后,刘翠芬院长作了总结发言:在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发表三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周年之际,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落实在教书育人中。

通过此次座谈会,更加深了全体教师对“3.18”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更开阔了构建“大思政课”的思路,也更增强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信心。(马克思主义学院)